——报告文学《一个英模的‘老三篇’》的写作体会
摘要:写人物,要少写事、写最典型也就是最能反映人物可贵品质的事、展开来写这些典型的事,通过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也就是通过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把人物写活、写生动;要集中矛盾。所谓思想深刻,所谓“文似见山不喜平”,所谓生动感人,说到家就是所写的矛盾集中突出、尖锐深刻。把老虎写得越凶残,武松就显得越厉害;要善于用材。就像砌墙盖房子一样,同样的砖有的用它的正面,有的用它的侧面,有的则用它的一个角等,这样,才能盖起高楼大厦。
关键词: 人物形象;写作
那是1986年的时候,我在原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工部当干事,领导上派我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一写机关农场助理员沈庆安同志的先进事迹。沈庆安原是农场机械维修班的班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干部,主要负责农场全部机械设备的设计、制作、安装、维修和保养的工作。为了实现粮食生产和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走农、工、副一体化的路子,提高生产效益,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便在三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回去看一看,家里人也没有告诉他。他和他的家人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爱国奉献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怎样把沈庆安这个英模人物形象塑造好,把他的可贵品质突出出来,写得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达到教育人、感染人和打动人的目的?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我数易其稿,写出了关于沈庆安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一个英模的“老三篇”》,即“奋斗篇”“情爱篇”“名利篇”。领导和上级机关看了以后很是满意;责任编辑、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基本上一字未改就收入进了由济南军区政治部编写、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模事迹文集,在全书25篇文章中排在第三位,比有的专业作家的作品排得还靠前。细细琢磨这篇文章,除了问题抓得准,配合了当时开展的爱国奉献教育这个大的背景外,在具体写法上也有几点可取之处。这里,咱们就以其第二部分《情爱篇》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注重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写人物当然要写事,不把他所做的好事写出来,就无法说明他好。但写事绝不是事例越多越好,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要少写事、写最典型也就是最能反映他可贵品质的事、展开来写这些典型的事,通过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也就是通过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把人物写活、写生动。这篇报告文学第二部分《情爱篇》就特别注重了这一点。文章中就写了三件事,不多,但每件事都把它展开。如在写他儿子夭折这件事上,先写他与场长一块儿出发回来路过老家临沂火车站时,场长劝他回家一趟他不回去,并开玩笑说对老婆不能太主动,容易患“气管炎”,从而错过了送儿子看病或看儿子最后一眼的机会。这个情节的描写和这些细节的刻画,可以说是事情的发生;接着再写,听说老婆孩子要来队,这位“不主动不论者”立马主动起来了,他一边安排别人去接站,一边做着迎接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如何叫爹等,这可以说是事情的发展;老婆来到面前了,但带来的却是儿子病死的噩耗,且儿子病重的时候正是他路过临沂车站,场长劝他回去而没有回去的那两天。撕心裂肺的悲哀和悔恨,使得沈庆安左一拳右一拳直打自己的头,并在安顿好妻子后,一个人跑到野外,面对家乡的方向,放声大哭,这可以说是高潮;就在这时,场领导前来安慰他来了,当领导说对他关心不够时,他反而宽慰起领导来,并于当天夜里画出了黄粉生产线最后那道工序的图纸,这可以说结局。不说另外两件事,仅此一件,一个爱国奉献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足以催人泪下了。之所以收到如此效果,就是没搞材料的堆砌和事例的简单罗列,注重了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同志包括相当一级的媒体,普遍地心浮气躁,写出来的东西“快餐化”,一篇不到两千字的人物通讯竟能罗列10几件具体事,把人物形象完全淹没在材料的堆砌中。其实,写事是手段,把人的可贵品质写出来,把人物形象塑造好,才是目的。而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就要像上面说的那样,要少写事、写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展开来写这些事,也就是说要注重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那种一味罗列事件、堆砌材料的写法,是三年级小学生写作文时常犯的毛病,这种被小学老师早已纠正了的错误动作,我们现在有些成年人却把它捡起来,当做正确的写作要领来使用,实在有点不应该!
善于集中矛盾。英模之所以是英模,就是因为当公众利益、他人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总是或毫不犹豫或经过一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公众和他人的利益;一般人之所以一般,就是因为当公众利益、他人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他会选择为自己,偶尔也会兼顾一下公众和别人;同样道理,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当公众利益、他人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并不矛盾的时候,没有条件他创造条件也要化公为私、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所以,我们无论写好人多么好,还是写坏人如何坏等,都要善于集中矛盾,在矛盾的焦点上表现人物,把人物写活。这篇作品就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比如在写他得知二弟去世的消息时,他想到自己当兵后,二弟是家里的顶梁柱,二弟去世,谁来支撑这个家?父母双亲又怎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他要请假回家看一看。但刚来到场部门口,就听到场长在里面接电话,知道“三夏”任务迫在眉睫,他离不开,于是便想放弃请假。但刚一转过身来,三弟催他回家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究竟选择哪一方?最终他选择了把家庭的不幸憋在心里,服从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写他儿子病逝这件事上,为了集中矛盾,先后做了两次大的铺垫:一次是他与场长出发回来路过临沂火车站,场长劝他回家一趟他没有回去,从而错失有可能挽回儿子生命和看儿子最后一眼的机会;另一次是得知老婆孩子要来队,他欣喜万分,一边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一边想象着儿子如何叫爹,其迫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这里,把他求见儿子的心情写得越强烈,那么在得知儿子病逝的消息后失落感就越大。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他左一拳右一拳狠打自己,和一人跑到野外放声大哭的悲催场景。还有文章的最后,写他回家处理完三弟的丧事后,人在家里心却挂念着工作。父亲明白他的心思,劝他提前归队,但他看着泪流满面的母亲,心又不忍。最后在二老的共同劝导下,他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归队的路程,也是写矛盾。正是由于把矛盾集中得尖锐突出,沈庆安的形象也就鲜活生动起来了。现在有的人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同志,不会集中矛盾,不会做必要的交代和铺垫,致使文章说理不深透、叙事不生动、写人不鲜活。我们说,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工作是处理矛盾,生活是直面矛盾,文章就是描述矛盾。所谓思想深刻,所谓“文似见山不喜平”,所谓生动感人,说到家就是所写的矛盾集中突出、尖锐深刻。把老虎写得越凶残,武松就显得越厉害,越英勇无畏。
用材巧妙。发生在沈庆安身上的这三件事,可以说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强忍亲人不幸去世的悲伤,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私奉献。但怎样用好这三个材料,就得好好地动动脑子了。如果一个模式写出来,写他在亲人去世的情况下,不为亲情所累,一门心思干好工作云云,既不符合实际,又容易把文章写平淡。为了把人物形象塑造好,三件事用了它们各自不同的侧面。第一件事也就是他二弟去世,是正面写,也就说是用的它的正面:一方面是他想回去看看,另一方面是工作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服从部队建设。第二件事是选择了它的侧面:沈庆安不知道孩子病逝,家里人根本没告诉他,只是写了他出差途中可以回去而没有回去,从而错失良机,以及得知孩子病逝后的悲痛欲绝和含泪干好工作。第三件事也就是他三弟去世,对这件事本身一笔带过,着重写了他回家后给弟弟和孩子上坟,是用了它的“后面”,实际上是对三个不幸事件的总概括。如果说,前两件事都有它们各自的小高潮的话,那么这第三件事的“哭坟”,便是通篇文章的大高潮。这样三件性质相同、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事情,就从不同的侧面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高大又不失真实。有的同志不会用材,同一类型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往上罗列,不会选选角度,致使文章啰嗦而又没有深度。写文章就像砌墙盖房子,同样的砖有的用它的正面,有的用它的侧面,有的则用它的一个角等,才能把墙砌起来;否则,只用它们的一个面,是不能把墙砌好的,更不能使之有立体感、不能盖成高大雄伟的楼房。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宣扬技巧万能论,不是说只要掌握了几种正确的写法,文章就写好了,人物形象就鲜活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情节和细节、充满着矛盾的,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要写出真实的生活,把真实的人物再现出来,文章就写好了,各种笔法也就在其中了。而要再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就要注重刻画细节、集中矛盾、用好素材。这是写这篇报告文学给我的最重要的几点启示。
附例文:
《情爱篇》
家里来信了,是小弟写的。
大哥:
有件事咱爹咱娘说啥也不让告诉你,可我觉得老是瞒着你也不好。就在上个月,二哥因病去世了,他是突然间……
心在颤抖,手在颤抖,浑身上下都在颤抖。家里虽然人口不少,但不是老就是小,中用者不多。沈庆安当兵后,二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这一去世,谁来支撑这个家?何况,这老年丧子的巨大打击,父母怎能受得了!二弟呀,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这样匆匆离开我们。沈庆安但愿这不是真的,但又不能不相信。沈庆安呀,你好混,过去家里来信,每每都讲二弟怎么样,近来却不曾提到,这其中的缘由,你怎么没有察觉到?
沈庆安站起身,迈着蹒跚的步子朝场部办公室走去。他要请假回家。
场部办公室到了。里面,场长正在接电话:“……是的,我们一定赶在雨前收种完毕。机械车辆嘛,问题不大,维修班的同志挺能干。咹?嗯。请局长放心。是!是!是!”
电话扣死了,沈庆安却停在了门外。
目前,正值夏收夏种的节骨眼上,作为维修班的班长,自己一走,势必影响“三夏”任务的完成。想到这里,他又转过身来,欲往回走。
家乡贫穷,父母把我们兄妹几个拉扯大,多不容易啊。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不尽孝心,说不过去哩!于是,他又转过身来。
“机械车辆嘛……”
“大哥,你……”
…… ……
两个声音,在耳边来回震响;两个念头,在脑子里交替出现。
“小沈,有事?”场长出来了。
“我……我家……不……我想……”
“干嘛吞吞吐吐的,有事就直说嘛!”
“……维修班刚刚成立,业务不熟,我想办个业务学习班,边学边干,你看行不行?”
“小沈啊,你真是想到头里去了。这次夏收夏种能否搞好,就看你们维修班,尤其是看你的喽,咹?”
“诶,诶诶。” 沈庆安点点头,转过身向修理间走去。
1978年5月4日,临沂火车站。
候车室里,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军人。又高又胖的是场长;又矮又瘦的是沈庆安。他俩出差返回路过这里。
“小沈,拐家走一趟吧。”场长知道,这里离沈庆安的老家不远,坐汽车一会儿就到。
“不!”
“嘴硬。”
…… ……
场长猜准了。从内心讲,沈庆安何尝不想回家一趟。去冬爱人来队生孩子,刚刚满月就把人家“赶”走了。从那时到现在已近半年,孩子长得怎么样,真想回去看看。可是,为了实现玉米的深加工,场里决定建造一条黄粉生产线。目前该生产线的设计安装遇到了难题,这次出发,就是去某市取经的。叫工程停着,自己回家?他笑了笑说:“你不懂,对老婆就不能太主动喽。”
“怎讲?”
“容易患气(妻)管炎(严)。”
“嘿嘿,”场长摇摇头,“没这个体会。”
一声长鸣,火车进站了。二人提起挎包,急不可耐地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此一去,没想到为我们的这位英模又留下了一次终身的遗憾。
这天,沈庆安正在黄粉车间设计最后一道工序。突然,通信员颠儿颠儿地跑了来。
“大嫂(即沈庆安的妻子)来了。”
“骗人,不年不节的。”
“不信?误了事可别怪我。”
通信员扭头便走。
“哎……” 沈庆安一把拉住他,“真的吗?在哪里?”
“火车站。”
闻听此言,这位“不主动论”者即刻主动起来了。他叫开车的同乡战友前去接站,自己着实收拾起来。
他一边加宽铺板,一边想象着儿子的模样。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衩。儿子已经半岁,差不多该会坐了吧?如果发育得早,兴许会叫爹了呢。
一阵车辆响,爱人来到了。
她又黄又瘦,眼圈发青,怀中没有抱孩子,只是左臂上随便挎了一个小包袱。见此情景,沈庆安心里“咯噔”一下子。“孩子呢?”他大声地问。
“哇”地一声,爱人恸哭了,“死……死了。”
原来,儿子患急性麻疹,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什么时候?”
“5月6日。”
“啊!” 沈庆安顿感心如刀绞。5月6日,那正是自己出差回来路过临沂城的后两天啊!自己是5月4日路过的临沂车站,当时,儿子正在病中,如果拐弯回家一趟,将儿子及时送到医院,兴许不会发生如此的惨剧,至少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沈庆安悔恨得简直不能自己了,他照自己的头上左一拳右一拳,越打越狠。
“庆安!”爱人扑上来,紧紧地抓住他的两只手,“是我守在孩子的身边,怎能怪你呢,要打,你就打我吧,啊!”
攥着妻子那双粗糙而瘦削的手,沈庆安镇定下来了。这些年,也真够难为她的。打从二弟去世后,家里的重担几乎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上至老,下到小,里里外外,都得操持到。一个女人家,怎能抗得了如此的重压。孩子去世后,她不知哭了多少回,现在,我不能再让她陪着我流泪了。他站起身,扶妻子坐在床上。
“佩菊, 孩子有病,怎么不来信说声?”
“病太急,没来得及就……”
“那事后呢?”
“娘说,已经死了,叫你回来也没用。”
父母啊,为了我在部队安心工作,您做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沈庆安再也控制不住了。晚饭后,他将妻子安顿好,一人跑到野外的沟坎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放声大哭。
突然,一只大手落在他的肩上。回头一看,是政委。场长、副场长也来了。
“小沈哪,你家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对你关心不够,对不起你呀!”政委的声音有点颤抖。
“不,不,” 沈庆安抹了一把泪,“政委、场长、副场长,快别这么说,天有不测风云,谁家都可能发生不幸。你们工作忙,就别为我分心了。我能想得开。”
“庆安同志。”三双大手一齐向沈庆安伸来。三位领导个个泪如泉涌。
当夜,沈庆安画出了黄粉生产线最后那道工序的图纸。之后,又一鼓作气,完成了整个工艺流程的制作和安装。投产第一年,就收入7万元,并且一直远销香港,出口日本。
“成功了!”
“噢!”
试机那天,同志们相互拥抱着,捶打着,欢呼雀跃。人群中,沈庆安犹如一座雕像,纹丝不动。此时,机器那“哒哒”的声响,在他耳朵里仿佛变成了孩子的叫声:“爸爸”、“爸爸”、“爸爸”、“……”
有人说,人能命不领。这是天命论的胡说。可生活为什么老是跟我们的这位强者过不去呢?
1984年2月,沈庆安刚刚长大成人的三弟又因病突然死亡。这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沈庆安几乎蔫了。在领导的催促下,他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天,阴沉沉的。东北风有气无力的刮着,使人一阵一阵地打着寒颤。沈庆安搀扶着二老爹娘,步履沉重地走出村口。
山坡上,不规则地堆着三个坟头。两个大的是二弟和三弟的;一个小的是儿子的。来到两个大坟头前,沈庆安从篮子里掏出供品,一样一样摆好,尔后又拿出纸钱,划火点燃。天太潮,划了几根没划着,再划。
火,终于点着了。纸钱缓缓地燃烧着。沈庆安蹲下身来,任凭如泉的泪水流淌。弟弟呀,哥哥参军时,您俩陪着我足足说了三个晚上的话,每晚都把“你放心走吧,家里有俺呢”这句话重复几遍。多年来,困难再大,也从不向我透露一个字。弟弟呀,哥哥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这些年,农场发展了,我想,你们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
沈庆安站起身,来到小坟墓前。孩子呀,你年幼无知,要好好和两个叔叔在一起,他们会很好地照顾你的。这瓶牛奶是爹爹农场里的奶牛生产的,你尝尝,看甜呢还是不甜?这顶小帽,是爹爹听说你和你娘要去,特意为你买的。你戴上,看合适不合适?和你一起出生的孩子,有的已背着书包上学了,可是你,永远永远也到不了这一天了。作为爸爸,我一辈子都会感到内疚的。也许,你也会记恨爸爸。可是,孩子呀,爸爸没有来看你,实在是公务缠身,来不了啊!孩子呀,我的好孩子,你能理解爸爸吗?
转过身来,仰望着二老双亲,沈庆安重重地跪下了。父母啊, 请允许我按咱家乡的风俗,给您施上这深深的一礼。老年丧子又失孙,这巨大的人生不幸,您是怎么挺过来的呢?您脸上那骤然增多加深的皱纹,莫不是悲哀所至?那越发驼下来的背,承受了多少辛酸和苦辣!父母啊,孩儿不孝,在您风烛残年之时,不能替您分担一点儿忧愁。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您都设法瞒着俺,其用意不正是为了让我更好地为国尽忠吗?…… ……
第一天,沈庆安好好地守护着二老,形影不离。
第二天,沈庆安拼命地干着家务,恨不得把入伍十多年来的活都补过来。
第三天,沈庆安有点魂不守舍,欲言又止。
“孩子啊,”父亲看出了个中奥妙,“部队上工作忙,你不一定非要住满七天假。我看,明天你就回去吧,咹?”
真是知己者莫过于父母呦!最近,农场要建造一座机械化养鸡舍,工程任务正在叫劲的时候,他离不开呀!
“可是……”他看了看早已泪流满面的母亲,不敢作答。
“诶,这是我和你娘合计好了的。”父亲转过身,面向母亲,“刚才你是怎么说的来着,孩子多在家一天,就多一份伤心,不如叫他趁早走吧。是不是这样说的?”
“嗯,嗯嗯。”母亲用力点点头,“娘不老, 娘还中,你放心地走吧,咹。”
啊,这就是我们革命战士的父母!这就是我们沂蒙老区的人民!望着父母那苍老而刚毅的面孔,这位沂山蒙水的儿子,肩负着老区人民的厚望,第二天一早,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归队的征程。
(原载《穿过硝烟 穿过花丛》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董攀山,山东定陶人。解放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在搞好公文、事务性文书写作的同时,先后在《时代文学》《中国老年》《祝你幸福》《广西青年》《解放军报》《前卫报》《济南日报》等报刊和媒体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类作品千余篇。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我的军旅生涯》一书。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