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军旅业余作家方南江
提起方南江,人们很自然地想起小说《最后一个军礼》,想起八一制片厂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这篇小说的作者之一和同名电影的编剧,方南江自然同作品一起而闻名遐迩了。
人的追求是多层次的,他想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一个繁星争辉的夜晚,我俩在军区机关办公室一边品尝着“大鸡”香烟,一边闲聊着。
“方处长,你工作、学习那么忙,哪来的创作时间?”他用力抽了一口烟,说:“正课时间当然没有,但业余时间总是有的。”眉宇间,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那是他还在团里工作的时候。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他在食堂打了饭,到宿舍里边吃边开始了中篇小说《望岳》的写作。第二天一早,他照常到办公室去上班。团值班员看见了,不明端底地问:“方副主任(他当时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你怎么不回家啊?”
“回家?”他怔住了。“今天是星期天啊!”“是么?”原来,他忘了那天是休息日。
三年以后,《望岳》在《昆仑》杂志上发表了。这期间,他究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放弃了多少个星期天和节假日,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在外出的列车上,他仍奋笔疾书;在打饭的队列中,他常低头凝思;就是在洗脸的当儿,有时洗着洗着,竟双手按在盆里不动了。一旁的同志拍拍他:“老方,又给耿志(《最后一个军礼》中的主人公)行军礼去了?”“嗯,噢!”他这才如梦初醒,急忙把脸擦干。
后来,他由团里调到了军区机关,不久,担任了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工部组织处处长。岗位变了,工作忙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活动日程再作调整:白天和大部分晚上忙工作,少部分晚上学文化,夜里10点以后进入创作,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躺下。第二天一早还得同其他人一样出早操。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立定!”队伍停下了,可他还在琢磨作品里面那个地方交代得还不够明白,没有听到带队人员的口令声,结果一下子撞在了前面人员的脊背上,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你呀,何必写什么小说,影响‘进步’哩!”“你呀,何必去当那个什么‘长’,专搞创作多好哇!”
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发问,方南江这样回答:“人的追求是多层次的。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太单调了,我就是想使生活丰富多彩一些。”
当然,成绩是不会亏待耕耘者的。继小说《最后一个军礼》和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之后,他又陆续创作并发表了《唐主任搬家》《靳星,天真的星》《男篮有个女教练》《望岳》等中、短篇小说。其中,《男篮有个女教练》被拍成了电视剧。就是后来官至中国武警政治部副主任,成为将军之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中国近卫军》,不但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一等奖、茅盾文学奖提名等。他自己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军事文化学会高级顾问,山东省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顾问。
工作为创作提供了体验生活的场所,创作又为工作开阔了思路“我不是没想过走专业创作的路子。”方南江说,“既然组织上决定我继续做现职工作,那我就努力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工作、创作两不丢哇!”
实践证明,工作与创作的有机结合,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一次,方南江前去参加一个单位的基层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对连队伙食管理的深刻分析,触动了他创作的灵感。散会后,他把多年的生活积累来了一番艺术构思和概括,于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为连队建设操心费神的好司务长形象便跃然纸上。这便是短篇《红点点�蓝点点》的诞生过程。小说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后,在部队引起了反响。事情完了吗?没有。他在想:一篇反映伙食管理的小说,为何引起大家如此的关注?
物质文化生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有的干部战士不安心,仅仅是思想觉悟问题吗,有无其它原因?
带着这些问题,他到部队同战士拉呱,和干部交谈,而后,又奋战了一天一夜,一篇《搞好物质文化生活,增强连队吸引力》的工作研究出手了。上级机关转发后,对连队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此,他下部队了解的情况,既是搞材料、写报告的素材,又是创作的丰富原料;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既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总之,工作为创作提供了体验生活的场所,创作又为工作开阔了思路。
当然,由于一身二任,就难免出现“撞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呢?”我直率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在这个前提下搞创作。”话语平静得犹如无风的水面。
最近,我拜读了他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作品,发现从《最后一个军礼》到《第七颗钉子》;从《团长的吸烟问题》到《在故乡的边沿》,都可以说是他做工作的艺术再现;而历数他们处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又可以说与他的创作头脑不无关系。作家、处长,他担着两副重担;处长、作家,他有着双重的责任。
看到别人的作品上了报刊,他心里比自己作品问世还甜蜜随着他的知名度的越来越高,不少文学业余爱好者求教于他。“方处长,这篇散文您给看看好不好?”“好,我晚上就看。”“方处长,这篇小说您给改改行不行?”“行,你明天就可以来拿。”
渐渐地,求教者越来越多,话也不那么吞吞吐吐了。“方处长,这篇你可要抓紧啊!”“放心吧,保证按时改完。”“方处长,这篇您可要快点啊!”“知道,保证提前给你。”“保证”是保证了,可对于方南江来说,这“保证”的实现,该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去年6月,军区直属队筹备召开基层政治工作座谈会,身为会务组组长的他,有多少工作要做啊!安排接站、送站,筹划与会人员食宿,研究修改会议材料,常常一个通宵跟着一个通宵,就连自己已经构思好的一篇小说也放下了。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作者送来了一篇小小说请他评点。推辞吗?不,还是那句老话:“放心吧,保证……。”没有时间,就用饭前饭后的那点空闲看作品,琢磨评语。结果,小小说和评语一起按时送到了编辑部,《前卫报》很快刊登了。
“你呀,自己的东西都没空儿写,还操别人哪份子心噢!”妻子心疼他。“唉,你怎么就不懂呢!”方南江说,“人家求咱,本来就够难为情的了,咱再推三推四,那多伤人家的心啊!”
妻子不语了,她的心同方南江一样善良。
说也怪,为别人修改的作品越多,方南江心里越有一种欠账感,越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光做到‘有求必改’不行啊!”他想,“熟悉的同志能够来找我,那不熟悉的呢?近路的同志可以来找我,那远路的呢?”一个老业余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促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应该把大家集中起来,使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近路的远路的,以及尽可能多的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志,都能够相互传授经验,共同受到启发。恰好,兄弟部门正要举办一期业余文学创作骨干集训班。方南江欣喜万分,主动参与此事。制定学习计划,聘请地方教员……凡能帮上忙的,他都当仁不让。学员的作品写出后,他又提意见修改:“嗯,这一篇呢,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不错!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欠缺一点。你看这样好不好?”他实打实地谈自己的看法。
“啧啧,好!”看到别人的作品上了报刊,方南江乐得直咂嘴,那心里真比自己的作品问世还甜蜜。
作者简介
董攀山,山东定陶人,解放军某部政委。199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时代文学》《祝你幸福》《广西青年》《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刊和新媒体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作品千余篇。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军旅生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