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当女子C组流星锤项目分数排名公布的时候,一个叫杨明威的女孩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当时我的脑子有点空白,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大赛,没想到获得了一等奖,但紧接着我就平静下来了,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杨明威回忆。

杨明威在领奖台上

杨明威获得一等奖
从武侠梦到专业路
杨明威与流星锤的缘分,始于童年。出身武术世家的杨明威从小在泰安长大,五六岁便跟着父亲学习基础动作。然而,她真正决定将这条道路作为毕生追求,是在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就读时期。“是我自己决定的。”她坦言,这个决定当时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在父母看来,走常规的升学之路更为稳妥。最终,凭着对武术的一腔热爱与执着,杨明威说服了家人,毅然转学至专业体校,将更多精力投入专业训练。
在众多武术项目中,杨明威独爱流星锤。“小时候很喜欢看武侠电影,看到电影中的人使用流星锤时我就觉得非常酷。”她激动地说,“流星锤属于十八般武器中的软兵器,也属于一种暗器,以铁链连接锤头,技法刁钻,力道难控,是武术中公认的高难度项目,也正是这种极致的挑战性吸引了我。”流星锤的技法软中带硬、柔中寓刚,通过习武者身体的旋转和惯性达到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
一路走来,杨明威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练武术干什么?”“有什么前途?”……“很多人问孩子在哪上学,好像都不太理解。”杨明威的母亲说,“但现在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用成绩回应了一切声音,也让大家了解了学习武术的意义。”“面对质疑,我们不必理会,只管往前走,答案会告诉我们一切。”杨明威说。
训练是最好的“解压剂”
杨明威想象中的潇洒飘逸被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所取代,受伤成了家常便饭。“受伤的时候,我也彷徨过。”她轻描淡写地说。但那份动摇转瞬即逝,“我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第二天早上醒了接着就赶往训练场。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是鼻梁骨折,我非常焦虑,看到流星锤心里就生怯,不敢练了,我就给我妈打电话问该怎么办。”“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训练中受伤是正常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你能做的就是战胜恐惧、战胜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家人的支持在此时成为她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吴彬为杨明威指导动作
取得现在的成就,她到底挨了多少锤自己都记不清了。“咱这里几家医院的医生都认识她了,放假回来我就带她去做康复治疗。除此之外,她走到哪里治到哪里,非常辛苦。”她的母亲说,“她从小就好强,事事争第一,如果当初我们没这么极力反对,顺其自然,也许她不会这么执着于武术。”言语中,母亲尽是担心。
谈及日常,杨明威的生活简单到近乎单调。除了必要的理论课学习和热爱的书法,她的大部分时间给了训练场。“我的训练分为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晚上一般练到10点半。”她说。
泰安的很多公园、广场都有杨明威练功的身影。“每次放假回来,她仍坚持练习,我们家客厅都铺着厚厚的泡沫垫子。今年暑假,为了追求更专业的训练,她每天往返于泰安和济南之间,我早上把她送到高铁站,到济南场馆练两个小时后她坐高铁回来,我再去接她。”杨明威的母亲说。对杨明威而言,训练并非苦役,而是与自我对话、不断超越的过程。
“有压力吗?”记者问。她回答:“我说没有你会信吗?有时候白天练多了,晚上做梦都是在训练,我经常梦见一整个晚上重复练一个动作。我真正感觉解压的时刻是训练进步的时候,有时候锤头打出去产生的那种音爆,听到心里会非常畅快。”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在力量上与男性存在先天差异,但她从未将此视为障碍。“就不用把自己当成女的。”她的语气平和而坚定,“练就是了。”这种“无性别化”的专注,让杨明威在训练中心无旁骛,只专注于技术本身的精进。
动静相宜 传承不息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位在赛场上挥洒刚劲之美的女孩,在赛场外却有着一个极为沉静的爱好——书法。杨明威从小练习书法,且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在她看来,武术与书法,一动一静,看似两极实则相通。“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安静下来,去领悟一些东西。”或许这正是杨明威能在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秘诀。


杨明威的书法作品
当被问到在习武的道路上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杨明威不假思索地说:“太多了,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身边所有人的支持和帮助。”
如今,上大三的杨明威已获得多项荣誉。而荣誉背后,是训练场上无数个日夜的坚持。

比赛中的杨明威
对于未来,杨明威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希望不仅能在赛场上继续拼搏,还能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尽一份力。2021年11月,流星锤作为传统武术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杨明威说,对于大众而言,像流星锤这样的兵器还停留在影视作品中,她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其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