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抗战精神。
(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它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从抗战烽火唱到今天的红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见证了共产党一心救中国的誓言,浓缩了、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谬论的社论,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走向光明的道路。一首歌阐述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儿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作用,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三)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是抗日战争,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牧虹(词)和盧肃(曲),于1943年夏创作的。80年来,这首歌伴随着时代的脉动传唱不衰,凝聚和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在时光中沉淀为红色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四)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这首从烽火硝烟中诞生的红歌,成为跨越时空回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它的每个音符,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让我重温这首抗战歌曲,感受经典作品传承的永恒力量。
(五)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在太行山上。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这首不朽的红歌,凝聚了全民族的钢铁意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发出了时代强音。如今我们再唱这首歌,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赓续伟大民族精神,汲取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六)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南泥湾。在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清乡”“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极端困难下,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以边生产边打仗的方式应对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永恒的坐标。
(七)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豆花儿香,万担谷子堆满仓。咱们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羊羊——沂蒙山小调。1940年诞生的沂蒙山小调,带着泥土的芳香,承载着军民鱼水情传唱至今,成为经典,升华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彰显出民族经典,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强大文化符号。
(八)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会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游击队之歌。
这首每每唱起总会心潮澎湃,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1937年底创作的。这首歌以流畅活泼的旋律与节奏描绘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表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夺取胜利的斗志和信心。
(九)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刀进行曲。是音乐家麦新于1937年创作的。诞生后很快成为一支号召鼓舞全国抗日军民奋起抗战血战到底的战歌。传遍了抗日前线和后方,大江南北,不知多少抗日志士和热血青年本赴抗日战场最前线,传唱至今,仍是尤为振聋发聩的一首。
写给历史的壮歌——张树新
这些歌声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的澎湃,《大刀进行曲》的激昂,《沂蒙山小调》的深情……9首抗战歌曲,曾是烽火年代的精神火炬,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宣言。他们跨越时空,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崔宏让先生以笔墨再次唤醒这段记忆。年届耄耋,他仍怀着求艺之心,以新研的章草笔法,书写这组滚烫的旋律。章草古拙奔放的气韵,与歌曲中磅礴的民族魂相得益彰。字里行间既有金戈铁马的壮烈,也有薪火相传的坚定。
这不仅是一场书法创作,更是一次精神的跋涉。崔老以笔为舟,渡越历史长河;以墨为证,传递永不褪色的信念。笔墨虽会老去,但精神永远年轻;岁月可以变迁,但歌声依然嘹亮。
这卷承载着历史厚度与艺术温度的书法长卷,将作为传家之宝,铭记那段峥嵘岁月,致敬永不屈服的灵魂,也照亮一颗不知老之将至、永远炽热的心。——2025年9月3日于北京
题小楷第一人崔宏让先生八十七仍临池有感一首,丁再献2025年9月1日于泉城。
仙翁八七笔飞行,
小楷精工称世经。
墨染春秋终不怠,
毫挥岁月自含灵。
半生坚守书坛志,
一世躬耕砚海铭。
莫道桑榆光束晚,
临池犹见更年青。
《后记》
我喜欢唱歌儿,尤其唱红色歌曲,因为每每唱起总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像身临其境给我力量!给我激情,鼓励我前进!
音乐是刺向敌人的利剑是射向敌人的炮弹,更是凝聚人心的旗帜。
今天我们畅想这些红色经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展现其精神,成长历程,再现其如何融己与民族与国家命运,以乐为器,感受其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传承这份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培养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中国人。
中国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古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丁再现院长《题小楷第一人,崔宏让先生87仍临池有感》与《笔会抗战魂,墨韵传精神》(附后)。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张树新会长《写给历史的壮歌》,对他们拨冗拟就的美文表示鞠躬致谢,美文将激励我更好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2025年9月3日崔宏让
崔宏让,字敬贤,1939年生于山东邹平。现任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执行会长(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特邀顾问,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创办山东省直机关美术书法家协会并任主席。
先生自幼艺趣广泛,尤喜书画,娴熟各种书体,均有很高造诣,然其小楷更为见长,世人称颂。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吸古纳今、临池不辍。其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为人师表的处世精神为世人所赞誉。其书纯朴自然,高怀雅谊,巧拙有致,布局清爽,温和典雅,俊逸奔放,娇然于业界,独树一帜。
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全国和国际大展赛并获奖,其传略和作品被收入《齐鲁书法家大词典》《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名作博览》《20世纪国际现代书法之篆刻名家作品荟萃》《世界人物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多部辞书、典籍,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国际大赛银奖、世界铜奖和东方之子称号。主编《山东省省直机关书画邀请展作品集》《山东书画家》《崔宏让小楷道德经》《墨润心声》《一日健康生活》《风雅泉城》等几十部辞书,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国粹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