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章丘区公安局的档案柜里,静静躺着一枚泛着哑光的一等功勋章,勋章背面镌刻的“1985”字样,如同历史的刻度,锚定着一段烽火岁月。勋章的主人,便是在老山地区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一级战斗功臣、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丁勇。从南疆战场的枪林弹雨到基层公安的为民服务,这位老英雄用一生诠释了“军人”二字的重量,用残缺的肢体撑起了“忠诚”的脊梁。
一、少年志:岛城热土育忠魂
1963年5月,丁勇出生在青岛市郊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乡的红土地上,流传着无数胶东子弟兵保家卫国的故事。幼时的他,最爱听村里的老党员讲八路军抗日的事迹,那些“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他的心里。
“咱是庄稼人,可庄稼人也得护着自己的地。国家要是让人欺负了,咱连饭碗都保不住。”父亲常说的这句话,成了丁勇最早的家国启蒙。初中毕业后,18岁的丁勇毅然报名参军,当他戴着大红花走出村口时,母亲红着眼眶塞给他一双千层底布鞋:“别想家,好好当兵,给咱老家人争光。”
1981年,丁勇被分配到某部二营5连。在新兵连,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五公里越野,别人背30斤装备,他偷偷加10斤;射击训练,别人练100发子弹,他主动申请加练50发;夜间潜伏,蚊虫叮咬、暴雨浇身,他硬是纹丝不动坚持8小时。班长常对战友说:“丁勇这娃,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将来准是个好兵。”
“当时初中毕业,考中专差2分,所以我就决定当兵了。”入伍时,丁勇身高1.69米,由于训练量大,吃饭也多,丁勇3个月后身高就达到了1.73米。丁勇告诉记者,他是1981年年底入伍,新兵连训练3个月结束后,由于训练考核成绩优秀被挑选到团直属通信连。1985年3月,随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当时担任某通信连架线排二班班长。“当时去前线前也没有回家,就给家里写了封信,我妈几乎每天都在村后边的山上哭,特别是听说我受伤后,就更加担心”。
二、战场血:生死关头显担当
1985年3月,对越防御作战正式打响。丁勇所在的通信连,承担着为大部队开辟有线、无线电的任务。作为有线架设班长,他先后参与了3次深入敌境的侦察行动,每次都冒着生命危险摸清敌人的火力点、工事位置,为部队出击作战提供了精准情报。
12月2日,部队接到任务:拔掉位于某高地的敌火力点。该高地地势险要,敌人在半山腰修建了5个暗堡,配备重机枪和火箭筒,此前已有两批战友进攻受挫,伤亡较大。连长召开作战会议时,丁勇猛地站起来:“连长,让我们班上!我们熟悉地形,保证完成任务!”
当天深夜,丁勇带着7名战士组成突击组,借着夜色向高地潜行。敌人的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行至距离敌前沿阵地150米处时,步兵小分队的一名战士不小心踩中地雷,“轰隆”一声巨响,战士当场牺牲,丁勇的左小臂也被弹片划伤,鲜血瞬间浸透了衣袖。
“班长,你受伤了,我们先撤吧!”一名战士哭着说。丁勇咬着牙,从背包里掏出急救包,胡乱裹住伤口:“不行!任务还没完成,我们不能撤!”他拖着受伤的身体,组织战友继续架设通信线路。
就在这时,丁勇的左小臂、左大腿被弹片击中,鲜血顺着衣服往下流。他忍着剧痛,只见丁勇躺在山坡上,左腿血肉模糊,右臂无力地垂着,身上背着一支冲锋枪,还有一部电话单机,但他的手里还紧紧攥一条电话线。
三、伤残志:卸甲犹存勇士气
新时期,听丁勇讲战斗故事: 让他永生难忘的是1985年12月2日那天的战斗。为了更好地保障线路,丁勇在12月1日提前对所有线路走了一遍,并且架起了两条高架电话线。“这也让我对地形比较了解。”2日,我军收复某高地的战斗打响后,丁勇冒着炮火,匍匐前行离开工事,观察炮弹炸点对通讯线路的影响。突然,敌军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响。10分钟后,丁勇被战友抬到了工事里。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前沿传来信息,说刚刚五条主要电话线都被炸断了,听到这个消息,丁勇心急如焚,不顾大家的劝说,再次冲出工事,他说当时根本顾不上自己身上的伤,只想尽快地将炸断的电话线接通。
毕竟是血肉之躯,又一次巨响后,丁勇再次负伤。丁勇继续说:“这次,我的头部、肩部和左腿多处被击中。战友们为我包扎伤口时,都掉眼泪了,都不让我再出工事。”可丁勇知道,即便是牺牲,也要保证电话线的畅通,他当时说:“我是班长,共产党员,必须上!万一我回不来了,你们再上!”说完,他又冒着呼啸的炮火冲出工事。
在工事之外,到处都是落地炮弹的炸裂声,随处看见被炸断的大树,虽然硝烟弥漫,但丁勇将电话机抱在身下,边爬边滚边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绝对确保线路畅通!”就这样,他咬着牙,忍着疼痛,终于找到了断线处,接通电话线后,又爬回了工事。可没过多久,前沿线路再次中断。丁勇马上就想起身,可连长就是不答应。丁勇介绍:“我当时说,我熟悉线路,现在争取时间要紧,只有我去,我心里才踏实!”
这段不到800米的山路,对丁勇来说极为艰难。他嘴里咬着电话线,脖子上挂着电话机,匍匐着慢慢地向前、向上移动着。忽然,一颗炮弹飞来,把丁勇头上的钢盔炸掉了。他眼前一黑昏了过去。跟进的卫生员见状,冒着炮火把他背到隐蔽处,迅速给他包扎伤口。丁勇被炮声震醒后,又再次冲出去,摸到断了的一个线头。最后,他越过前面一片燃烧着的草地,终于找到了那个线头。此时,已精疲力竭的他咬着牙撕开线头,把线路拧紧。当他把断头接通时,一下瘫倒在线路旁……
虽然是和平年代,但丁勇的战斗故事依然十分感人,丁勇继续说:炮火太猛了,其实到了前线后,我通过锻炼,基本听炮弹声音就能判断出炮弹的落地点和距离,但是当天只听到头上嗖嗖的,我们指挥部前的两棵大树被炸成三截,只剩下了一人多高的树干。”这天的战斗中全班八名战友几乎个个都受伤,其中三名同志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其中,作为班长的丁勇4次负伤,中弹片12块,忍着身体的剧烈疼痛,先后9次爬出工事去查线,坚持战斗6个多小时。直到战友们才把他抢送到医院救治,他在医院里昏迷了六天五夜才醒来,至今头部还有多块弹片无法取出。“从受伤的1985年到1993年,只要阴天下雨头部就很疼,很多时候疼得受不了,就迷迷糊糊地几天不吃饭。”他们班保障了前沿电话通信的畅通,成为闻名老山的“炸不断的电话线”。
经过三个月的抢救,丁勇的命保住了,但头部、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被评定为二等残废,右臂也因为神经受损,无法正常活动。1986年1月,部队为他记一等功。当军长亲自为他佩戴勋章时,丁勇敬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他的右臂已经无法抬起,只能用左手扶住右臂,完成这个特殊的敬礼。
1986年7月,参战部队载誉回到章丘时,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掌声,但丁勇却悄悄把勋章藏进了抽屉里。有人问他:“你是战斗英雄,怎么不把勋章挂出来?”丁勇说:“勋章是用战友的命换来的,我不能拿着它炫耀。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所以,只有重大活动时丁勇才将军功章取出戴一下,其他时间一律不佩戴。
部队退役的丁勇,拒绝了政府给予的特殊照顾,主动申请到章丘县公安局工作。当时的公安局条件艰苦,丁勇被分配到基层警队工作。由于左腿残疾,他走路一瘸一拐,但每天都坚持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把办公室整理得整整齐齐,楼道卫生也清扫的干干净净;巡逻时,别人走两圈就休息,他却坚持走三圈,并说:“多走一步,老百姓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有一次,辖区内发生盗窃案,嫌疑人作案后逃跑。丁勇得知消息后,不顾同事的劝阻,拖着残疾的腿追了出去。嫌疑人年轻力壮,丁勇追了两条街,左腿的旧伤发作,疼得他额头冒汗,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最终在一个胡同里将嫌疑人扑倒。当同事赶到时,看到丁勇压在嫌疑人身上,右臂因为用力过度而颤抖,左腿的裤腿已经被汗水浸湿。
“丁哥,你这是不要命了!”同事心疼地说。而丁勇笑着说:“我是警察,抓坏人是我的职责。当年在战场上,我能跟敌人拼命,现在面对小偷,我更不能退缩。”
在公安局工作的20多年里,丁勇先后处理治安案件300多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近千件,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警察”“爱民模范”。他的头部、左腿因为常年劳累,旧伤经常复发,疼得厉害时,他就吃片止痛药,继续工作。有人劝他:“你是英雄,又是残疾人,申请调个轻松的岗位吧。”丁勇却说:“我虽然残疾了,但脑子还清楚,手还能写字,只要还能为老百姓做事,我就不会停下。”
四、赤子心:一生无愧“英雄”名
2023年,丁勇从章丘区公安局退休,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主动加入了济南市、章丘区两级“红色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企业,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每次宣讲前,丁勇都会提前准备资料,把当年的战斗细节一遍遍梳理清楚。他说:“我要把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在学校宣讲时,孩子们围着他,好奇地问:“丁爷爷,您当年怕不怕?”丁勇总是摸着孩子的头说:“怕,怎么不怕?但一想到身后是祖国,是老百姓,我就不怕了。你们现在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就是对我们这些老兵最好的回报。”
有一次,丁勇在社区宣讲时,左腿旧伤突然发作,疼得他站不稳。工作人员想让他休息,他却摆摆手,坐在椅子上继续讲,直到把故事讲完。宣讲结束后,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丁同志,你是好样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这些英雄。”丁勇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退休后的丁勇,还坚持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邻居张大妈的儿子患有重病,家里经济困难,丁勇得知后,不仅主动捐款,还帮忙联系医院,找医生咨询治疗方案;社区里的留守儿童没人辅导功课,丁勇就利用周末时间,给孩子们补课,教他们读书写字。有人问他:“你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丁勇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名老党员,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我心里踏实。”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丁勇主动向社区申请当志愿者,负责卡点值守和物资配送。当时天气寒冷,他的左腿在低温下疼得厉害,但他还是每天坚守在岗位上,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从未间断。社区工作人员劝他:“丁叔,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回家休息吧,这里有我们呢。”丁勇说:“疫情当前,大家都在努力,我不能当逃兵。当年在战场上,我能扛住敌人的子弹,现在这点困难,我肯定能扛过去。”
五、金不换,人民不会忘记您
丁勇今年已过花甲之年。虽然身体里还残留着弹片,但他依然活跃在宣传一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确保线路畅通”这是他出征前立下的誓言。“炸不断的电话线”“英雄通讯兵”为题在《解放军报》《文山州报》广泛宣传。部队党委荣记一等战功,带领的班荣立集体一等战功;战斗中被炮弹炸伤评为二等甲级(五级)伤残军人。战后,社会各界赞誉“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还被选为军队英模报告团成员之一。
退役不褪色,见证着丁勇同志几十年来的工作步履坚实的足迹。先后荣获:山东省第十二届“山东省业余记者十佳”;济南市公安局荣记个人三等功 2 次;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济南市荣誉市民“和“济南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济南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四部门表彰为“济南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济南慈善奖慈善先进个人”、“济南市‘十佳’红十字志愿者”、“济南市优秀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章丘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政法干警,第十四批扶贫下派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新闻舆论宣传优秀工作者,工会工作优秀工作者,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荣誉纪念章。
退休不褪志,余热生辉,奉献社会,发挥新风采。丁勇同志还担任了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国防教育学院首任院长。先后被章丘公安分局聘为“黄河安澜-生态警务”百脉枫警志愿工作信息员、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思想政治指导员、中国老兵创业网济南市老兵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山东电子学院″五老助思政"导师、山东传媒学院辅导员导师、山东淄博周村二中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济南市历城区稼轩文学院发展学院课外辅导员、章丘实验小学以个人名字成立"丁勇英雄中队"校外辅导员等荣誉。丁勇先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做战斗报告达130余场次,受众达4万余人。
六、勋章情:传承不息的精神火炬
如今,丁勇已经62岁了,头部、左腿的残疾让他行动不便,右臂也只能做简单的动作,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早上6点起床,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家里的桌子上,始终放着一本《老山军魂》战场回忆录,书的扉页上,写着他当年战友的名字;抽屉里的那枚一等功勋章,他每年都会拿出来擦拭,就像擦拭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丁勇的儿子丁飞,受父亲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考入人民警察行列,在特警队伍里多次立功受奖。每次儿子回家,丁勇都会给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爸,您是我的榜样,我一定不会给您丢脸。”丁飞说。现在,丁飞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特警骨干,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2023年3月,章丘区公安局为丁勇举办了“致敬英雄”座谈会,邀请他为年轻民警讲述战斗经历和从警故事。会上,丁勇看着台下年轻的民警,动情地说:“我这一辈子,当过兵,做过警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始终记得,无论是穿军装还是穿警服,肩上扛的都是责任,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希望你们能记住,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座谈会结束后,一位年轻民警握着丁勇的手说:“丁老,您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丁勇笑着说:“好,好,你们年轻人有朝气,有担当,国家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2024年,我们再次见面时,退休后的丁勇同志又担任了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国防教育学院首任院长。以战斗英雄的担当和红色教育者的热忱,推动国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展现了退役军人的时代价值。
2025年3月19日下午,学院在学术报告厅举办“龙泉讲坛”“法治筑基育青苗 五老助力树新人”主题活动。丁勇,结合亲身经历作了题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干事创业力量》的演讲。丁勇在演讲中回忆了在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艰苦岁月。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念、舍生忘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安全。他的故事充满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深刻领悟到,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立足实际的责任担当。丁勇的报告始终充满了正能量,现场师生被英雄事迹深深打动,心中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丁勇为我们丁氏本家,我为丁勇而骄傲。为此,为他写有一首诗,诗曰:
出生入死志铿锵,
沥血躬行勇担当。
风雨兼程征路远,
晨昏伏案墨痕香。
丹心一片昭天下,
实绩千重耀锦章。
莫道平凡无壮举,
丁公铸就国之梁。
英雄本色与教育使命依然结合的很紧,作为战时一等功臣、身体留有12块弹片的伤残军人,丁勇将战场经历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他主导设立“国旗护卫班”“国防教育班”等学生社团,通过“老兵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以亲身经历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应丁勇之邀,我到历城二中参观,看的出来,他的朋友们都朝他投的敬仰的目光,此时的我更加对他肃然起敬!
夕阳下,丁勇拖着伤残的身躯,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身影仍然挺拔,每一步都仍然走得坚定。远处的天空,晚霞似火,仿佛是当年战场上的硝烟,又像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
这就是丁勇,一位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一级战斗功臣,一位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一位平凡的基层民警。他用鲜血染红了军功章,用坚守诠释了忠诚,用一生书写了“英雄”二字的真谛。他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从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平凡岁月里的坚守与担当。
最后,高兴之余,为丁勇集东夷骨刻文字创作了一副对联,一并刊出,联曰:
丁宁岁月兵王出彩,
永乐青春退者生香。
作者简介:
丁再献先生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字章甫,号北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研究员,同时受聘兼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个人专著5部,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先生首先和家兄丁再斌系统破译出东夷骨刻文字,比甲骨文早了 1300 多年。然后又始创了骨刻文字书法艺术、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字发展历史。2013年通过了省级重大课题立项并结项。丁再献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文化广场等一批东夷骨刻文文旅项目相继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