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七十二崮,如华夏隆起的脊梁,在齐鲁大地上沉默了千百年。其中沂南县的石崇崮周边,因陡峭的山势、贫瘠的土壤,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贴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标签。直到一名退役老兵的到来,这座沉睡的山崮才真正苏醒。武光军,这个从石崇崮脚下的三山沟村走出的解放军,将军营里的铁血与柔情都倾注在这片故土,用十几年光阴在乱石堆上种出绿荫,在荒山里建起家园,让"石崇崮"三个字成为沂蒙大地上最动人的乡土注脚。
军旅铸魂,从沂蒙青年到钢铁战士。1996年的秋风裹着沂蒙山区的凉意,十八岁的武光军背着帆布行囊站在村口。彼时的三山沟村,泥土路在旱季扬起黄尘,雨季又化作泥潭,石崇崮的裸岩在远处闪着冷光,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到了部队好好干,别念着家里。"父亲粗糙的手掌拍在他肩上,力道里藏着期盼。武光军回头望了一眼云雾缭绕的崮顶,把"走出大山"的念头深深埋进心底。
山西晋城的军营是座大熔炉。在政治部从打字员到电影放映员,再到班长,一路走来,他严格训练、规范操作,从未发生过差错。三年军旅生涯,练就了他"踏实朴素、坚韧不拔"的筋骨。当"优秀士兵"的奖章挂在胸前时,他想起的不是荣誉,而是石崇崮上倔强生长的野草——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希望。
退役后的几年,武光军走得顺风顺水。退役后的几年里,武光军先后涉足企业电工、预制场、板材场等领域,还摆过夜市摊,之后投身出租车行业。无论在哪一行,他都带着军人的韧劲踏实打拼。
2006年,武光军进入翔宇集团,担任董事长驾驶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他始终以部队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六年里安全行车54万公里,零事故、零延误,出色完成每一次出车任务,赢得高度信任。
2012年,经集团董事长推荐,他进入银行系统,担任银行董事长驾驶员兼生活秘书。角色转变中,他依旧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在新岗位上续写着退役军人的担当与风采。很快成了"先进职工"。在临沂市区安家落户,有了窗明几净的房子和稳定的工作,他成了村里人眼中"有出息"的娃。可每次春节回乡,看到父母佝偻着背在石缝里刨食,看到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空巢,他心里总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石崇崮的影子,总在梦里反复出现。
2015年春节,一场雪把石崇崮裹成了银色。武光军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那座沉默的山崮,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突然在心里炸开了花。"我是军人,军人就该啃硬骨头。"他整夜整夜地想:如果山上栽满果树会怎样?如果山脚下建起民宿会怎样?如果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会怎样?这些念头像春草疯长,最终汇成一个滚烫的决定:回村,开发石崇崮。
"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回山沟遭罪?"妻子红着眼劝他,父母更是连夜赶来阻拦。武光军没多说,只是翻出军装照片:"部队教我永不言弃,家乡养我长大,现在该我回报了。"2016年春,沂蒙桃花刚绽出粉白,他带着全部积蓄和银行贷款,签下石崇崮千亩荒山开发权。那天他独自登上崮顶,春风拂过脸颊,远处沂蒙山脉如巨龙起伏,他仿佛看见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的未来在眼前铺展。
荒山披绿,用脚步丈量贫瘠与未来。开发石崇崮的第一步,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的老话,在山区重若千钧。可石崇崮的山路,比想象中更难啃。陡峭的山坡上,有些地方挖掘机开不上去,只能靠人工一锤一凿地劈山开路。武光军带着工人住进窝棚,天不亮就上山,星月满天才下山。夏天的太阳把山石晒得滚烫,脚下碎石烙得人脚底板生疼;冬天寒风像刀子割脸,手上冻疮破了又结,结了又破,脓血混着泥土结成硬痂。
有次暴雨冲垮了半段新路,几个工人看着泥泞的山坡泄了气:"光军,这破山折腾不出啥,算了吧!"武光军没发火。第二天他第一个扛着铁锹上山,工人们默默跟在身后。三个月后,一条水泥路终于像银带般缠绕山间,通到崮顶。仅这一项就花了一百多万,几乎掏空积蓄,但看着盘旋而上的路,武光军觉得值——这是通往希望的路。
路通了,接着是种树。石崇崮多是碎石薄土,树苗成活率低。他请来林业局专家,带着工人从山下拉有机肥,一筐筐铺在石缝里改良土壤。他按山势规划:平缓处种板栗、核桃,陡峭坡地栽松柏,既能保水土,又能结果实。"每种一棵树,就给荒山添口气。"他常对工人说。
春种时他和工人一起扛树苗、挖树坑、浇定根水。为赶在春雨前种下核桃苗,他三天只睡了十个小时,累得靠在树干上就睡着了。妻子送饭来时,见他满身泥土、头发缠着草屑,心疼得掉泪:"光军,咱别这么拼。"他笑着擦去她的泪:"你看这树苗多精神,等结果了,就有钱赚了。"
年复一年,光秃秃的石崇崮渐渐披上绿装。松柏在山坡站成方阵,像军人列队;板栗树在山腰舒展枝叶,春天开白花,秋天挂褐果;核桃树在沟谷扎根,青果压弯枝头。清晨阳光穿过树叶洒下光斑,山风拂过林涛阵阵,鸟儿在林间欢唱。武光军站在崮顶,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看到当年军营的战友——它们都在艰苦的日子里扎下了深根。
"现在山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他说这话时眼里有光。几百亩荒山成了花果山,每年果子成熟,他组织村民采摘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曾经的"不适宜人来居住之地",正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石屋筑梦,在乱石堆上垒起乡愁。 随着沂南旅游开发,沂蒙生态大道上车流渐多。武光军看着驶过的旅游大巴,心里冒出新念头:"咱这有山有水有果树,能搞乡村旅游!"打造乡土民宿的想法,像种子在心里发芽。
石崇崮大院选在崮下乱石堆,这里沟深谷幽,溪水潺潺,几间老屋早已破败。他坚持"不搞高大上,要留乡土味""沂蒙房子就该石头垒墙、茅草盖顶,让游客来了像回娘家"的设计理念,带着工人翻修老屋,新盖屋舍全用本地石材木料,按最原始的方式砌筑。
从规划到图纸,从装修到设备,他事无巨细。石头墙怎么垒才结实美观,他和老石匠反复琢磨;门窗用什么木料耐用,他跑遍周边木料市场;院里种什么花草有乡土气,他请教村里老人。为找合适的老门板,他听说几十里外有户拆老房,立刻开车去软磨硬泡买回来:"这门板上的刻痕,都是岁月的故事。"
石崇崮大院处处是沂蒙风情:纯石头垒的两层屋舍,憨厚内敛如军人;老磨盘改茶桌,碾子当装饰,陶罐里种野花;门前溪上架木桥,溪水叮咚作响。清晨阳光洒在石屋上,炊烟袅袅,像流动的山水画;傍晚夕阳染红崮顶,晚风带草木清香,让人忘尘世喧嚣。
"住石屋大院,烤崮顶黑山羊,炒沂蒙老公鸡,吃原生态野菜。"这成了石崇崮大院的招牌。2017年春大院开业,看着游客惊喜的眼神,武光军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民宿越做越好,游客络绎不绝。2019年4月,他毅然辞掉临沂工作:"破釜沉舟才能成事儿。"全身心扑在民宿上,军人的诚信与热情,让大院成了沂蒙民宿名片。
风雨同舟,用真情扛过岁月难关。事业从非一帆风顺。大院规模扩大,资金成了拦路虎。"那段时间夜夜难眠,头发白了不少。"武光军嗓音沙哑了。种树、修路、盖房耗光积蓄,贷款也到期了。
为筹钱,他劝妻子卖掉临沂三套房子。"那是我们一点点攒的,每套房都有回忆。"妻子眼圈红了,却没怨言。更让他动容的是,妻子为支持他,毅然从临沂教学岗位调回沂南,放弃多年打拼的事业。"她从没喊过苦,就默默支持我。"说起妻子,武光军满是愧疚与感激。
最难忘的是岳母的心意。岳母来工地探望,临走塞给武光军个提包。回家打开,除了衣物还有厚厚一沓钱——那是老人一辈子积蓄。他打电话道谢,老人说:"光军,钱没了能再挣,事业垮了难起来。好好干,家里有我们。"
"我把全家都压在石崇崮上了。"目前,武光军累计投入一千七百万元。除了资金,更缺懂经营的人才。"急需能规划方向、带乡亲致富的人。"他去浙江、江苏考察乡村旅游,学经验用到经营中;跟县商务局沟通建电商平台,要把乡亲土特产卖上网。"不光自己富,要带乡亲一起富。"这是他不变的初心。
军民情深,让红色基因在乡土扎根。 "我是退役军人,部队培养我,不能忘本分。"武光军把拥军优属当成分内事。大院角落有间"军人活动室",墙上挂着军装、军徽、老照片,成了村里退役军人的"精神家园"。
村里三名五保户生活困难,他安排到公司就业,分做安保、后勤、果树管理。"他们在部队锻炼过,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位邻居因妻子生病致贫,他不光安排工作,还帮联系医生、筹医药费,邻居感动得落泪:"光军兄弟,你救了俺全家!"
他还为退役军人提供信息、介绍工程,鼓励自主创业。几年来介绍十几人就业,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搞种植,都过上好日子。每年建军节、春节,他带着慰问品走访优抚对象,拉家常、解难题。在他带动下,村里"双拥"热情高涨,适龄青年踊跃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成新风尚。
他的爱心延伸到公益。疫情期间,他加入"白衣天使、乡野疗愈"计划,无偿提供十几间客房给抗疫医护疗养,管吃管住。"他们护我们健康,该我们回报。"每年汛期,他提前腾客房供危险地段村民避险。2020年暴雨,他冒雨背老人到大院,安排食宿直到洪水退去。2015年村里硬化街巷缺钱,他掏出2.1万元,说:"表示一点心意。"2021年八一期间,他联办"石崇崮上唱红歌"汇演,歌声回荡山谷。几年来,他公益捐款捐物折款超30万元。
崮上风华,让美好希望在乡土生长。付出终有收获。如今的石崇崮早已换了模样。清晨阳光洒在绿树间,雾气缭绕,鸟语花香;中午游客采摘嬉戏,笑声阵阵;傍晚大院灯亮,饭菜香飘山谷,游客乡亲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有说有笑,像一家人。
"每天游客不断,周末几十拨客人,光炖鸡就得备几十只。"武光军笑着说。乡亲们在大院摆地摊卖土特产,增加收入。公司提供20多个岗位,让村民家门口就业。"以前守荒山受穷,现在靠荒山致富,多亏光军!"乡亲们提起他就竖大拇指。
2023年,石崇崮成2A级景区,"石崇崮大院"成沂蒙民宿典型。他先后荣获"优秀士兵""先进职工""民宿带头人"等荣誉,但他最看重乡亲的笑容:"荣誉是过去,未来还要努力。"他规划着:扩大种植、完善民宿、建红色线路、搭电商平台,带更多乡亲增收。
站在崮顶,武光军望着青山绿水、村庄田野,仿佛看见当年离乡少年、军营身影、创业艰辛的一幕幕:"我一生最骄傲两件事:当过兵,回故乡干成事业。"他腰杆挺得笔直,像崮上青松。
沂蒙的风,吹过石崇崮的每寸土地、每块石头、每个奋斗的身影。武光军用军人的铁血与柔情,在曾被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上,种出了绿荫,垒起了家园,更播下了希望。这方土地记得他的付出,这方人民念着他的恩情;而石崇崮的每片绿叶、每块石头,都在诉说一名退役老兵的乡土深情,书写着新时代沂蒙大地上的奋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