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西子湖畔话天福山
二O一九年元月十七日,在1934年代行山东省委职责的分管中共胶东特委的团山东省委负责人宋竹庭之子、八路军胶东学会副会长宋小秋的积极引导下,孔府书画院院长张子良一行来到西子湖畔,走进新四军老战士、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韧伉俪之家。
1944年参加八路军、现今93高龄的徐源川老革命,与1943年参加新四军的肖峰院长,齐集一堂,共话峥嵘岁月,更显战友情深。
巧合的是,作为天福山起义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领导人之一的宋澄烈士的女儿宋韧大姐,与徐源川老人对天福山革命根据地的人事史料谈起来如数家珍,引起阵阵共鸣。
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三支抗日救国武装:
八路军,新四军,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的红色基因,齐集肖宋红色之家,暢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抗日雄师齐聚从未被日、伪、顽占领的天福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丰功伟业。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这丰功伟业,是肖院长宋教授常挂心头的事业。
解放战争的1946年底,肖峰院长随中共华中局黄河支队北上山东,与中共山东分局合组华东局,北上的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组华东军区。在国军重点进攻山东、重点进攻胶东时,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均撤往天福山革命根据地。天福山革命根据地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八路军115师、新四军保留了完备的后勤供应系统、军工生产体系、货币金融体系,为国共大决战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上图右二为肖峰院长,右三为张子良院长,右四为宋韧教授,右五为徐源川老人,左一为徐源川之女徐翠芳老师。
肖峰!中国艺坛立峭峰!
惊悉中国当代艺术峭峰大师肖峰于2025年7月8日14点30分,驾鹤巡天,诗以悼之绪
抗日乡长余柏如,
新四军中救国勇!
日伪扫荡烧杀抢,
英烈血染映山红。
英烈之子余洪庆,
随父抗日赤胆忠。
一九四三入学堂
始改学名为肖峰。
新安旅行团豪壮,
艺术天才揽团中,
新四军中文武全,
挥笔歼倭试毫锋!
标语漫画新旅宣,
吓坏日伪震华中。
共军列编有新旅,
扫荡千万避其峰!
提笔为刀红小鬼,
苏北大地久闻名。
红色文化德艺馨,
激励人民有肖峰!
一九四五大反攻。
收复失地勇厉兵!
中共中央华中局,
立马江北正豪雄!
笫一章
转战苏鲁现肖峰
抗战胜利举国庆,
抢摘肥桃蒋顽凶,
向北发展战略定,
中央决策真英明。
新安旅行团旗红,
华中局北撤山东。
黄河支队新组建,
千军万马战华东。
中共中央华东局,
立马齐鲁战局控。
华东军区战苏鲁,
百万军中现肖峰。
强取豪夺蒋军猛,
夺取江浙夺山东。
重点攻鲁战局危,
鲁南莱芜战役胜。
孟良崮顶战旗红,
华东野战中共赢。
重点进攻胶东地,
黄河支队撤文登。
革命圣地天福山,
少年肖峰识宋澄。
天福举义救国难,
组建劲旅北南征。
华野分兵东兵团,
世友震林卫胶东。
廿万蒋军夺天福,
大败亏输损强兵!
全国革命根据地,
从未丢失唯胶东。
中共根基天福山,
山野林幽佑中共。
一九三四十一月,
建立根基此山中,
山东红军救国难,
始从此诞灭群雄。
重点进攻蒋顽凶,
勇灭此獠共军雄,
先于陕北破重围,
华东军区气势虹!
苏北兵团由此诞,
黄河支队使命成。
长江支队始组建,
杀回苏中有肖峰。
淮海战役定乾坤,
渡江战役灭敌锋!
建立人民新中国,
百万雄师立肖峰!
摧枯拉朽取江南,
年方十七俏肖峰。
千锤百炼经百战,
钢刀在手笔在胸!
第二章
国立艺专育肖峰
立国之战唯淮海,
乾坤奠定战乱终。
长江支队询群英,
青春年少习何经?
军中走出一少戎,
气宇轩昂是肖峰。
我还从事老本行,
以笔为刀再冲锋!
国立艺专矗杭州,
西子湖畔英才众。
莘莘学子锥刺股,
学成报国立峭峰!
为了建没新中国,
头悬梁中一肖峰。
大师云集指点妙,
学子肖峰一点通。
国画根基艺专奠,
品学皆优赞肖峰。
油画技艺始入门,
青春靓丽火正红!
一九五三学苏联,
中苏友好兄弟盟。
美术选英留苏生,
脱颖而出是肖峰。
入京复试选精英,
主考老师徐悲鸿。
慧眼识珠悲鸿喜,
赴苏学艺巨匠生!
第三章
列宾美院高材生
列宁格勒声势雄,
阿芙乐尔炮声隆。
工农建立苏维埃,
导师指挥夺冬宫!
十月革命惊天地,
涅瓦河畔聚群英!
德军围攻二年多,
始终未能夺此城。
列宾美院矗此地,
油画雕塑享盛名。
雕塑佳作普希金,
坐立公园栩栩生!
佳作来自列宾院,
世界各国皆赞颂。
肖峰有生此深造,
中苏友谊树常青!
列宾美院学风正,
教学严谨史永铭。
艺坛巨匠由此锻,
理论知识深厚重!
油画实践动笔勤,
雕塑砍削刀斧功,
笔刀相宜拿手戏,
画作雕塑学始成!
军事学院伏龙芝,
湼瓦河畔久闻名,
宋澄麾下刘仲华,
天福举义救国忠。
华东军区海军创,
第六舰队任司令。
一九五四赴苏联,
军事学院育将星!
涅瓦河畔两学院,
文武均育中华星!
肖峰仲华常相迂,
见面不识常相逢。
仲华百岁青島逢,
黄海明珠忆峥嵘,
敬献寿礼一国画,
豪气干云青松颂!
列宾学艺六年整,
留学成绩优等生!
一九六O返浙院,
教书育人笔深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