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红四海,春来北国绿千山。”初读楹联,立即使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写江南风光的名句。而这副气象宏阔的对联,出自著名文化学者、东夷骨刻文字破译宗师、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丁再献先生之手。近日,先生不仅亲自撰联,更以其独创的骨刻文书法将联语化为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张力的传世之作。

骨刻文,作为东夷文明的珍贵文字遗存,是汉字的远古源头。其线条质朴苍劲,字形古拙神秘,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天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丁再献先生始创的骨刻文书法作品,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每一笔都延续着骨刻文独有的刀刻质感,既有金石之器的雄浑力道,又含笔墨丹青的灵动韵味,让“红四海”的壮阔意境与“绿千山”的盎然生机,读后使人联想起了那“东方红……”“万紫千红……”的神州中华,顺着古老文字的肌理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日出东方”“春来北国”,不仅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而且用骨刻文字勾勒出时空交错的恢弘图景;“红四海”“绿千山”,色彩的强烈碰撞间,传递出万物复苏的蓬勃气象与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下联丁先生用了“北国”二字,使我想起了80年前,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此时此刻,“北国”二字另有一番意境。作为中国文字的鼻祖,骨刻文经破译宗师的神来之笔点睛,更让这副对联兼具文明溯源的深意:数千年前,东夷先民曾在这片土地上静观日出、喜迎新春;如今,这些古老的文字依然能精准承载当代人对山河的热爱与对家国的深情。这种跨越五千年的文化连续性,正是作品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这副集文字创作与书法艺术于一体的骨刻文书法作品,既彰显了丁再献先生对东夷骨刻文的深耕细研与创造性转化,更为传统对联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元素与时代活力。它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盛宴,更如一座坚实的文化桥梁,一头连接着远古文明的深邃底蕴,一头衔接着当代创新的鲜活力量,让我们在品味联韵之美的同时,真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
如今,年逾七旬的丁再献先生虽已满头银发,却依旧步履不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上执着探索、躬身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唯有沉心挖掘文化根脉,以创新的艺术形式唤醒古老文明的生命力,才能让那些沉睡的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新光彩。
记得丁再献先生六年前应友人之邀,曾用朱砂写过一幅毛泽东《沁园春-雪》六尺整张巨作,其书法功底颇深而大气磅礴的艺术作品,今日一并推出,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