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1920年11月21日。
雪来得早,飘撒如絮,从清晨一直下到午后才停。
大明湖。
环湖皆白,一些枫树和槭树在冬阳下发出璀璨的红色。
商埠公园。
四照厅。格外热闹,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现济南中山公园——原济南商埠公园
济南“励新学会”正在召开成立大会。诸多济南名流与会,北京《曙光》杂志的代表王晴霓等专程前来祝贺。
在组织者身影中,有几位青年学生格外引人注目: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王瑞俊、王志坚,省立第一中学的学生邓恩铭等,演讲介绍、前后忙碌。
他们是勇立“五四”潮头的热血青年,是以“介绍文化,增高人类的知识为宗旨”的齐鲁通讯社的热心读者。
如同站在浩瀚的大海之边,他们被新风潮吹拂浸润,那些字里行间迸发出智慧之光的书籍,如《每周评论》《曙光》和《俄国革命史》等等,让他们恨不能变成海绵,去汲取所要的一切。
渴望明确人生之路的青年人,对比着诸多的救国拯民主张,有人认为三民主义是中国最容易走的一条大道;也有人认为如果向人类的最幸福处、最平等处想,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不就很诱人么?
激烈甚而残酷的思想斗争,如迸发的岩浆,冲撞抨击缠绕,撕扯噬咬心灵。
阿芙乐尔巡洋舰大炮的轰鸣,震醒了东方古老的土地。
在社会主义朝霞的辉映下,1920年初,王瑞俊成为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外埠通讯会员。
他知道,作为有智识的青年,要有自己的辨识和理性的思维。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的理论,是新时代革命的学说,它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光辉思想。要解救中国的劳苦大众,就只能走它指引的道路。
民族灾难,人民水火。
吾等现代青年,不能再迷惘、再犹豫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现在需要革命,需要行动起来了。时乎,时乎!
我们要打起钢铁般的营垒,要收拾起明亮的利器,向这古老的社会进攻。我们要联合尽可能多的民众,要有远大的企图,要为民众造就好的生活。 要早日在中华大地实现马克思的理想!
在如山的压力前,有人砥砺前行,有人退让回避,有人承受不住而自甘沉沦……
正确的行动,依赖正确的理论。
王瑞俊等决定成立一个范围上更加广泛、学习上针对性更强的学会,好让犹豫中的年轻人通过学习研讨,找到真正指引救国拯民之路的理论,让迷失的年轻人尽早回归正途。
反复斟酌后,他们把这个学会和会刊命名为“励新”。
“励”,劝勉、磨炼;
“励”,振奋、激励;
“励”,奋起、猛锐、激烈;
“新”,破旧求新;
“新”,在新思潮中比较甄选!
……

促进文化 勤俭诚勇
就这样,105年前,励新学会以群众性学术团体形式成立。它有组织地进行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活动。它的创建者和主要成员,构成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体。
1921年7月,王瑞俊奔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天辟地,升帆红船。
会后,王瑞俊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王尽美。从此,尽善尽美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参加中共一大后,王尽美和他的战友们筹备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山东地方组织机构。同年 9 月,他与战友们成立了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原励新学会的大部分成员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至此,励新学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励新学会虽然只续存了一年左右,却完整地体现了共产主义组织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历史必然进程。
在它影响下,众多爱国青年学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和组织干部上的准备,为改变命运、开辟道路、验证真理做出了具有鲜明山东地域特点的贡献。

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铸成党的指导理论、把共产主义竖为党的信仰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励新学会镌刻上了永不磨灭的印记。